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4-01-16    浏览量: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际,始终将国家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作为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具体实践,以高站位、硬措施、实作风,立行立改、真抓实改、对账销号,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脱贫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完善机制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实行乡村振兴工作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制,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持续增强工作推动力。

  我市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责任,对标国家考核评估反馈8个方面16条问题、国家媒体暗访发现3个问题、省级举一反三抓好整改提升6个问题,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工作组,构建形成“1+9”问题整改领导机制。构建“1+2”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印发市级整改方案,对标反馈问题梳理细化问题清单,精准建立到户到人台账。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等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通过产业带动、公益岗位安置、外出务工就业、金融扶持、兜底保障、帮扶车间吸纳等务实举措,全市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市持续落实领导干部包片常态化制度,全市34名市领导“下沉一级”包联两县一区及44个乡镇,三个脱贫县区82名县级干部联点44个乡镇815个村,帮助基层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市级督帮机制,围绕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防止返贫监测、项目资金监管等重点工作,成立了责任落实、脱贫增收、产业发展等15个市级督帮工作组,覆盖三县区所有乡镇、村,入户1000余户,督帮200余次,采取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入户走访、项目核查等多种形式,到县进乡走村入户开展督帮,做到以督促干、以帮促改。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狠抓县区主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总指挥”作用,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抓具体工作落实,推进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健全民政、乡村振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早发现和早帮扶。

  强化工作落实,守牢返贫底线

  主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过程中,找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找准群众的急难愁盼。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责任分工制度和“交办+督办”工作机制,举一反三,持续深化整改成果,真正做到了将“问题清单”变为了“履职清单”。抓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以年人均纯收入7300元为底线标准,覆盖三县区所有农村人口,组织开展2次大排查,乡村振兴与医保、民政等部门密切协作,共享监测人口数据,强化数据分析,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情况,采取一户一策、多措并举的方式,及时落实帮扶举措,明确帮扶联系人和帮扶责任部门,确保有人帮、帮到位,有人管、管到位,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789户5457人,占全市脱贫人口的9%,较2022年增加6.6个百分点;2023年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354户4069人,占总监测对象74.6%,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兜牢筑牢防贫底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市1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制定《西宁市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开展搬迁村耕地排查,鼓励和动员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耕种,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组织搬迁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48人次,就业率100%,做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务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制定《西宁市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进湟源县树莓特色产业园、湟中区小南川健康养殖产业园等2个产业园区建设。落实0.5亿元,实施大通县种养循环项目;落实0.3亿元,以产业带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落实省级资金0.1亿元,实施湟中区土门关乡奶牛产业强镇及湟源县日月乡牦牛产业强镇项目,推动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落实衔接资金0.21亿元,在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区的30个村开展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脱贫群众增收。

  聚焦成效巩固,全力促进增收

  我市始终以抓好群众稳定增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为关键,持续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2023年制定《西宁市关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意见》等“1+5”政策措施,通过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开发农村闲置宅基地等增收措施,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扎实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持续跟踪脱贫地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低保兜底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制定了《西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责任体系实施方案》,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以脱贫地区、脱贫人口为重点,开展农村群众供水保障动态监测,重点排查季节性缺水、水质不稳定、管网老化等问题,对排查出的26处问题隐患建立台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整改。实施农村公路重点建设项目14项,建设总里程189.86公里,处理道路病害灌缝86.6公里,填补坑槽2648平方米,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设完成26个通信基站,提升农村网络服务保障能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落到位,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过逐村逐户送温暖、送政策、送信息,切实提高了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