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工程新气象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1-12-01 浏览量:
走进大山深处的湟中区共和镇东台村,从山顶远远望去,周围山峦叠嶂,错落有致的梯田与村庄交相呼应,村民赵生温和妻子正在地里收拾秸秆。“原来地很陡,村民去地里干活十分不方便,‘三乡工程’实施后,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配套高效节水设施、整修田间道路,目前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东台村党支部书记祁发明说。
采访中,很多村民表示,“三乡工程”实施后,农村越来越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市政协副主席刘海云说,“三乡工程”已经展示出巨大的潜能与空间、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载体和有效抓手,已然成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一张美好而亮丽的“名片”。全市“三乡工程”自启动实施以来,已有9个月时间,目前进展如何?成效如何?
优化环境,厚植市民下乡基础
上个周末,记者来到大通县一果蔬大棚,来这里采摘蔬果的市民真不少。路修好了,景区配套设施一步步在完善,一大批市民向周边乡村涌来,乡村游让西宁很多村庄实现了华丽转身。
据介绍,今年以来,西宁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落实资金55183万元,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2项,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31个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大通县逊让乡八里村、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村庄规划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优秀案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11项,清理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2万余吨,192个村基本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新一轮农村厕所革命改厕10240个。
筑巢引凤,吸引能人回乡创业
保吉栋是土生土长的大通人。他在外打拼十多年,有了财富积累,如今“能人回乡”。“我们应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家乡创造更多财富。”保吉栋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西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与中国农科院、青海大学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面融入青海省农业科研创新联盟。选派1000余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乡村开展服务,构建“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建成西宁蔬菜科技园等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吸引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三乡工程”。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培育高素质农民2400余名,带领6万余名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一大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积极返乡,发挥了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作用。
产业带动,激发企业兴乡活力
来自安徽的任玉喜所在的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9月份获得大通县“拼搏兴乡企业”荣誉称号。该企业正承建和经营该县重点打造的新型温室集中连片基地之一。
今年以来,西宁聚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成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195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99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7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1%,带动农户22万户。打造湟中西纳川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大通朔北乡窎沟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湟源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湟中区云谷川“印象小镇”、湟源县河湟民宿“日月山下二十四庄廓”、大通县“十里塘坊”等特色品牌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更多的市民下乡。截至9月底,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4%、16.3%。今年的“百企兴百村”活动中,村企签订合作协议项目27个。(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