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感人故事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11-09 浏览量:
“我们一家人真正体会到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是你们站在抗击疫情的前线,让人民群众有依靠,再大的困难我们都有信心战胜!”11月7日,这样一封感谢信在朋友圈里刷屏,信中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一位工作人员在这封感谢信下面写道:这份理解和认可,是对基层工作者们最大的鼓舞,比什么都强。
这封感谢信是谁写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年近90岁老人独居在家
故事还得从10月26日古城台街道办事处学院巷社区工作人员接到的一个求助电话说起。
“您好,请问是社区吗?我母亲被封在青海大学医学部昆仑院校家属院数日了,她年近90岁、一个人居住,因无法长久站立,只能做些简单的食物,现在家中食物殆尽,能不能帮我照顾她一下?”在接到电话后,学院巷社区的工作人员承诺一定会在上门核实情况后进行帮扶,让求助的男子不要着急。
拨打求助电话的男子是古城台街道辖区居民刘建文,经了解,目前刘建文在大通县,尚不能返回西宁市区,她的姐姐自10月21日起被封控在城北区中风险区域,其母亲独自一人在城西区,老人不仅年事已高,腰腿部更患有基础性疾病,生活可以勉强自理,目前,老人的日常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急需帮助。
每两天看望一次老人
“同志,您别着急,我们明天一定去看望您母亲,你放心我们一定会照顾好老人的。”在听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承诺后,电话那边,刘建文焦虑的语调慢慢变得平和了。
“咚咚咚,老人家,开下门,我们是社区的工作人员。”10月27日,学院巷社区副主任陈海霞等同志带着新鲜蔬菜包赶到老人的家中。在见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一瞬间,老人泣不成声,这几天,家中的鸡蛋、牛奶等食品都被吃完,在老人不知所措之时,社区工作人员来了。在考虑到老人无法做饭的实际情况后,陈海霞等同志又再次登门为她送上牛奶、酸奶、鸡蛋、面包、馒头等可简单加工食用的物资。
“我想着帮老人做顿饭,可是老人总说着不饿。”陈海霞告诉记者,她发现老人家中厨房菜板上切好的土豆、胡萝卜块都很大,她便将其剁成碎丁,以方便老人煮面条时加入,每次临走时她都会把老人的生活垃圾带走。连日来,陈海霞等人每两天去一次老人家中,为其配送物资,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老人,还以视频、照片的形式及时与老人的儿子沟通,让他放心。11月8日,当记者联系到陈海霞时,她正在前往老人家的路上,“老人挺不容易的,我自己掏腰包买了点酸奶,赶紧给她送过去。”陈海霞告诉记者,经过多日的照料,老人的气色也好转了不少,这些天,她也和老人变得熟络起来,闲暇之余也经常和老人聊天,尽力缓解其焦虑情绪。(记者 佟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