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12-01 浏览量:
咽拭子标本采集完毕后从送检到出具报告,要经历哪些环节?核酸检测中为什么会出现“可疑结果”?出现“可疑结果”后市民应该怎么做?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11月30日,记者采访了西宁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检验技师张志芳。
记者: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进行核酸检测数据分析,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请问核酸检测流程是怎样的?
张志芳:现阶段,我市正在采用“10合1”采集混合样本的形式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和大规模筛查。咽拭子样本采集,是核酸检测流程的第一步。当你在核酸采样点完成咽拭子采集,便同他人的样本形成一个有采集码的混采管,已经“上户口”的样品,经过消杀并装入冷链运输箱“全副武装”后,从检测点搭乘“专车”送到核酸检测实验室。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目前,我市新冠实验室采用的是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送到实验室的每一份核酸样本都要经过样品接收—信息录入—试剂配置—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结果判读—结果传输等步骤,其中试剂配置、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结果判读是实验室检测的关键环节。
送到实验室的标本转运箱再由专人对箱体进行消毒,核对信息、扫码接收后转运至样品处理区等待检测,此时样本信息已录入实验室核酸检测系统,便于后续对接核酸报告和健康码。
根据待检样本数量,样品准备区工作人员配置好核酸检测必备的试剂和辅助材料,精准配制和分装反应体系。
按生物安全要求做好防护,检验人员在样本制备区分组依次进行样品包装拆除、编号排样、加样本、核酸提取、加反应体系等一系列操作。
经过复杂的前期制备工作,提取了核酸的样本被传递至扩增区,在PCR仪上进行扩增检测。结果分析是核酸检测的关键,阴阳性对照的质控结果、基线设置、逐孔分析内标及样本结果是否正常等均马虎不得。当阴阳性质控全部符合检测要求,排除假阴性、假阳性可能,对异常结果样本及时进行复核,确保无误后才能最终报告结果。
核对样本信息,实验室将确认后的检测结果上传,市民就能在手机上查看到本人的核酸检测结果了。
记者:请问核酸检测结果中会出现“可疑结果”,这种结果是如何判定的?
张志芳:新冠病毒的实验室检测主要是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中,针对新冠病毒基因组中ORF1ab和N这两个靶标,实时监测反应管中荧光经历多少个循环能达到预定的阈值,这个循环数就是Ct值,病毒核酸浓度越高,荧光强度越高,Ct值越小。核酸检测PCR技术高度敏感,检测结果的判定有严格的标准,在样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但又达不到“阳性”的判断标准时,视为“结果可疑”,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新冠病毒单靶标阳性,第二种是Ct值位于灰区,在重复实验前,“结果可疑”不出具报告。
记者:发生“结果可疑”时怎么办?
张志芳:发生“结果可疑”时,第一时间就是要重新采样、重复检测,以明确结果。“结果可疑”经过重新采样、重复检测后,有可能判定为新冠核酸阳性,也有可能复测结果为阴性排除新冠病毒感染。
记者:当被告知结果可疑时,个人应该怎么做?
张志芳:接到通知,首先要配合工作人员重新采样,等待复检;其次,在复检结果出具之前应按照相关防控要求配合隔离管控,直至上级部门复检结果反馈阴性并通知解除隔离管控。其间,千万不要擅自乱跑,也不要接触家人朋友,以免造成疫情传播。
记者:为什么要在发生“结果可疑”时就启动应急处置?
张志芳:在发生“结果可疑”时就启动应急处置,是为了充分利用接报后黄金4小时应急处置时间,全链条精准防控,抓早抓小,快速处置,尽可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当然,发生“结果可疑”时启动的管控措施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的惊扰,尽量避免引起社会恐慌。居民遇到类似管控措施应给予充分理解,不要恐慌,更不要胡乱猜测、散布谣言。(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