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巩固好防疫成果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22-12-01 浏览量:
11月30日,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陈科通报我市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最新进展情况,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吴瑞琪就《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相关情况答记者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林颖主持。
1318名阳性感染者治愈出院或解除医学隔离观察
陈科介绍,11月29日,西宁市新增报告阳性感染者436例,均为无症状感染者,新增阳性感染者均在隔离管控人群和高风险区人群中的筛查发现。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新增感染者人数逐步减少,城东区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仍然存在疫情隐匿传播、交叉感染风险。截至29日,我市现有高风险区368个,28日调整降级风险区30个,现有集中隔离人员5348人,居家隔离及健康监测人员2.9万人。全市阳性感染者已治愈出院或解除医学隔离观察1318例,在院人员各项体征平稳。
陈科介绍,近期,我市围绕“动态清零”目标,紧盯核酸检测、查密追阳、社区管控等关键环节,坚决果断处置疫情。同时,聚焦群众反映突出问题,逐步恢复部分市场主体经营秩序,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返乡,切实做实做细民生工作。
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质效 针对全市核酸检测能力储备不足的现状,通过采取“扩容、提能”措施,将部分小的实验室进行合并,合并后的核酸检测资源向公立重点核酸检测机构倾斜,切实提高核酸检测实际能力和质效。同时,购买2座日检10万管移动气膜实验室,全市核酸检测能力达到30万管,可满足全市核酸检测需求。根据全市高风险地区划分和每日核酸检测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策略,对重点人群核酸采样进行分类,优先检测重点人群,为快速追阳节省了时间。提前对全市核酸采样所需物资进行测算,按照满足15天核酸采样任务进行储备,保证全市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安全有序做好务工人员返乡工作 坚持“安全有序、闭环转送、有效管控、严防外溢”的原则,严格落实返乡务工人员闭环管理和健康监测,对位于低风险区、连续5天核酸检测阴性、7天无高风险区旅居史的建筑工地务工人员,逐一细致梳理务工单位、家庭住址、通讯方式、身份信息,分批次制定返乡计划,并及时对接目的地指挥部,安全有序精心组织返乡工作。对省外务工人员在西宁驻地完成5天闭环管理,确保无外溢风险后,积极对接青藏铁路公司、西宁机场公司等,点对点运送至火车站和机场,确保离宁人员安全返乡。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近两日,我市共收集到涉疫相关信息和诉求1896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恢复物流、快递、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等诉求。基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疫情局面可防、可稳、可控的前提下,经过综合研判,稳妥审慎有序恢复了部分市场主体的正常运营,全力保障辖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截至11月29日,四区恢复大型商超、餐饮、药店等市场主体101户,10家快递公司有序恢复配送,112处邮政快递业网点恢复营业,累计恢复各类市场主体6226户。对已开放的市场经营主体,严格实行“店外经营”模式,暂停入店采购,在经营场所门口或外围设置隔离装置、2米排队隔离线和等待区,认真落实“无接触式”配送和支付、定期消杀通风等措施,避免人员聚集,严防交叉感染。同时,出动执法人员304人次,对民生商品的价格、质量和各类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信息录入、核酸检测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农贸市场、蔬菜水果店等商品零售单位和药械零售单位800余家,检查餐饮服务单位297家。对虚假夸大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11月29日,对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的3家经营单位予以警告、3家经营单位予以责令整改、1家经营单位予以停业整顿,确保疫情期间物价稳定、质量合格。
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进一步加大垃圾清运处置力度,共出动垃圾车、快速保洁车412辆,采取“人歇车不歇、换人不换车”的方式,加班加点开展居民小区、街巷楼院等垃圾清运处置工作,并建立垃圾收运“叫应”机制,对有需求的小区楼院“随叫随到、随产随清”。目前,每日清运垃圾1500吨左右,经严格消杀后闭环运输,进入垃圾场即时处理。同时,加大公共区域环卫消杀的密度和频次,对公厕、垃圾中转站、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共电梯等重点部位和商业街区、步行街等人流量大的区域每日定点定时进行消杀,并出动28台洒水车和喷雾车,每晚对主要大街和重点街巷进行一次消杀,全力保障市民安全出行需求。
陈科表示,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风险区和新增阳性小区持续下降,社会秩序正在逐步恢复。但离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任务还有一定距离,新冠病毒的隐匿传播风险仍然存在。请广大市民朋友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规范佩戴口罩,按规定做核酸检测,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齐心协力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人员需要注意什么
吴瑞琪介绍,11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根据该方案,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造成的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未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区,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无需划定风险区。
高风险区划分标准 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风险区域范围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动态调整。
防控措施 实行封控措施,期间“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封控期间发现新的感染者,由当地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风险研判,按照“一区一策”要求,可将原封控区域全部或部分延长封控时间。
解除标准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低风险区划分标准 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
防控措施 实行防范措施,“个人防护、避免聚集”。
解除标准 所在县区无高风险区,低风险区调整为常态化防控。
离开所在城市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所有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区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就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人员的注意事项,吴瑞琪介绍:
高风险区人员 在封控期间应服从社区(村)统一安排,做到“足不出户”,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腹泻等异常症状,应立即报告,不得谎报、瞒报。在取物品、核酸采样、扔垃圾等开门环节的前后均应做好手卫生、规范佩戴好医用防护口罩;因就医等特殊原因确需外出时,应征得社区批准,并全程规范佩戴N95以上级别口罩。
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营养和食品安全,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并将纸巾弃置于垃圾箱内。居室每日进行一次湿式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坐便器冲水时,应先盖马桶盖,再冲水,排水地漏应加盖或用水、硅胶垫、胶带等进行封堵,用水封堵时每天要注水2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50ml;清理垃圾时应将垃圾袋扎紧封口,外表面喷洒消毒后置于门口。使用抽油烟机、排风扇时,应全程保持开窗自然通风。
低风险区人员 应服从社区(村)统一安排,外出尽量做到“两点一线”,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聚餐,不到人员密集场所,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异常症状应立即报告。积极配合做好区域核酸检测,核酸采样时服从现场安排,有序排队,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不交谈,完成采样后立即离开,回家后做好手卫生。收取快递时,戴好口罩手套,对外包装进行预防性消毒,在室外拆封后及时丢弃外包装,并做好手卫生。
其他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与高风险区人员相同。(记者 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