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乡村 享受幸福生活 ——湟源县巴燕乡上浪湾村见闻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3-09-13 浏览量:
村民正在采摘荷兰豆。本报实习记者 杨红霞 摄
申中乡后沟村荷兰豆连片种植基地。本报实习记者 杨红霞 摄
美丽的上浪湾村。本报记者 王晶 摄
村民在家中悠闲自得,侍弄花草。本报记者 王晶 摄
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内,工人正在精分割牛肉。本报记者 王晶 摄
9月12日,秋高气爽,走进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上浪湾村,眼前的村道平坦宽敞,道路两旁各类绿植错落有致,三色堇、格桑花、八宝景天等花朵竞相绽放,红檐灰墙的民居次第排开,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芳草茵茵。
走进村民杨生顺家,3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农具。掀开门帘,清新淡雅的花香扑鼻而来,杨生顺拿起水壶给君子兰、杜鹃等盆景花卉浇水。“这是我自己打造的小花园,每天忙完农活,回来看到盛开的花花草草,一天的辛劳便一扫而光。”杨生顺笑着说,以前居住在扎汉布拉,交通不便,条件艰苦。2016年整村搬迁到这里,住上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房,自己又和妻子养了400多头(只)牛羊,如今年收入在13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好。
跟随他的脚步往里走,中式装修风格让人眼前一亮,140余平方米的房屋内窗明几净,家居物品摆放整齐,墙上还挂着几个极具特色的“年年有余”香包,处处彰显着田园村居的恬淡幸福。“今年7月,村里给我们每家每户发放了两台农村冷暖一体机,冬天制热夏天制冷,可方便了。”杨生顺欣喜地说。
“今年我们聚焦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投资近1700余万元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污水管网、道路提升等10余个项目,带动群众就近务工70余人。乡村‘魅力值’逐渐提升,老百姓的钱包也越来越鼓。等村里标准化养殖场建成后,今年还能盈利6万元左右呢。”上浪湾村党支部书记李万钧说。
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万元,有序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为全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孵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大华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县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向规模化、聚集化方向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湟源县聚焦脱贫群众就业需求,通过政策激励、兜底服务保障、就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以线带面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脱贫群众稳就业、稳增收、迈上致富路。
推门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漫步其中,郁郁葱葱的树木、修葺一新的凉亭、干净整洁的巷道……无不传递出令人向往的乡村悠闲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