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中区多措并举谱写民族团结事业新篇章
来源:西宁晚报 日期:2017-07-20 浏览量: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城中区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全面推动了民族团结教育和创建活动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区委、区政府对理论学习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党外代表人士通报会,区属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层层传达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及时传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讲话精神,全省统战部长、民宗局长工作会议精神,全区上下努力践行“两个绝对”,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和省市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针对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中心工作开展了专题讨论研究,围绕目标任务、面临形势和工作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全区营造了“只争朝夕抓落实、创新举措促工作”的良好氛围。
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精准扶贫持续发力
结合区情实际,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精准扶贫之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行业扶贫落到实处。完善社会帮扶机制,优先扶持民族贫困地区。做好社会扶贫这篇大文章,切实让更多的社会扶贫资源和力量进驻中区贫困地区。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创建氛围愈浓厚
【延伸宣传触角】以创建“十进”为抓手,分层次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将宣传教育触角延伸到各阶层各领域。积极举办“民族团结杯”知识答题活动,全区20名县级领导干部、154名科级干部,1800余名事业、行政人员参加答题活动,通过答题,广泛提高党员干部创建知晓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集中宣传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创建工作知识和依法治理等有关政策法规,引导教育干部群众、宗教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开展法律进寺院活动,在寺院中深入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僧众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营造社会氛围】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法律讲堂、地方戏曲演出、演讲比赛、评选民族团结模范等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创建活动中,使各族群众潜移默化地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成果,增强团结共融的意识。区创建办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暨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月文艺汇演”,区属各单位创新创建宣传模式,利用各节庆和宣传月活动,举办“民族团结手拉手●幸福乐响你我他”、“党心连民心民族一家亲” 、“庆七一●繁荣民族文化”等居民联谊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文化系列活动,编印《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口袋书,创新性研发全省首家民族团结进步电子教材进学校,非公经济领域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等,使各族群众潜移默化地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成果,增强团结共融意识。
考核验收促推进创建工作再提升
据“五年行动计划”创建工作整体进度,区创建办组成督查考核验收小组,深入街镇、机关调研对接创建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方式,特别发挥街镇在创建工作中点子多、办法多、思路宽和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引导街镇及机关单位在“十进”中有新作为,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打造典型树标杆集点成面深推进
总结和推广近几年来示范点和永久性宣传教育基地创建经验,推进创建工作以点带面,集点成面。继续创新示范点建设,动员和发挥企事业单位、基层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继续探索打造永久性示范点(宣传教育基地)的新路子,积极推选和宣传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在机关、企业、寺院及辖区单位的创建力度,突破创建工作的局限性,努力打造多领域资源共享,联创共建的创建模式。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交流座谈、观摩推进会等形式,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民生改善为核心和谐家园再添砖
紧紧围绕创建平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做好为民办实事工程。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农业水利配套设施改造,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及残疾人之家建设,实施辖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等项目。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连片整治和环卫设施配备管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村容村貌整治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区绿化工程。
●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实施广场扩建项目,加大广场安置新型观赏式健身器材,建设城区街道文化景观自行车步道;实施公共文化利民项目,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文化舞台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文化条件。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健全完善机制创新寺院管理
完善和落实寺院社会管理和民主管理,积极落实寺院规范管理、寺院管理干部年度考核以及寺院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发挥跨地区宗教管理联动机制,夯实寺院管理工作基础。以省委党校将中区宗教活动场所定为现场教学基地为平台,加大交流,借鉴经验,推进我区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管理工作;强化民管会班子建设,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民管会班子,加强对民管会成员、教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思想教育引导,深入推进寺院社会管理和民主管理;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进一步细化宗教活动场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做好寺院公共服务。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加大寺院危旧房、危殿堂的改造和维修力度,实现寺院公共服务和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积极争取上级对口资金,加强对寺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保护建设。
宗教领域维稳为重点夯实基础保平安
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调处,确保将矛盾纠纷消灭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城中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处置预案》《城中区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城中区预防和处置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民族宗教领域突发事件预案》等一系列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职责。联合公安、政法部门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非法基督教聚会点和宗教活动点的摸底排查,并依法取缔。督促做好清真寺民管会班子内部团结工作,促进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以健全机制为基础促进长效管理
建立健全寺院管理干部包寺联点工作机制、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活动点联动管理机制、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不断推进寺院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切实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认真落实重大节庆、敏感时段的日常性维稳工作措施,夯实基层维稳基础。
深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由民宗、城管、食药、工商等部门组成的清真食品检查联席会议机制、清真食品义务监督员制度、和清真食品监管协调联动机制,关口前移,形成合力。
●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开展活动情况、管理情况及活动经费来源等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铺垫和谐稳定的基础。
●积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化解隔阂,和谐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事业的健康发展。
●全面开展坚决纠正和防止公共服务领域对少数民族歧视性做法自查,重点针对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人事招录、劳动维权、餐饮住宿、卫生医疗、科技旅游、公安窗口等领域,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