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富”卡阳
来源:西宁市委组织部 日期:2017-07-28 浏览量:
今年76岁的蔡老汉,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自从开办“自助式农家乐”当起老板后,蔡老汉成了大忙人。他逢人便说:几辈子的卡阳,没见过今儿的阵势,感谢党的好政策,卡阳人赶上了好时候......
卡阳,一个偏隅脑山、山大林密、空气清新的小山村。200多户人家曾孤寂而又清贫地生活在这段狭长的沟壑间。然而这一切从2015年被打破,随着中央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山谷,卡阳的名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传遍了省内外,迎来了八方来客。这里的人们,也从脱贫之路迈上了致富大道。
精准扶贫人才先行。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卡阳探索“企业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党政人才”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发挥人才团队的合成效应,精心精准“智富”卡阳。
企业管理人才:抓经营 做产业 紧盯第一要务
鲍武章,青海乡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5年,湟中县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其进驻卡阳村从事旅游开发。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探索基层组织建设以城带乡、村企共建、实践创新,选派鲍武章同志担任卡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同时将其列入“乡村旅游开发”中端培养人才,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政策扶持、实践锻炼,着力促进产业领军人才更好更快成长。
上任以来,鲍武章发挥会经营、懂管理、有实力的优势,结合卡阳村山清水秀,风景壮观,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带领全村开拓脱贫致富的创业之路。“扶贫先扶智”,鲍武章注重把改变农户观念作为脱贫致富的关键,指导农户们开小卖部、做农家饭、开小宾馆、卖山野菜、修停车场、打造花田......现代商业气息逐渐弥漫到卡阳村的田间地头和村头巷尾。解决了观念问题,鲍武章开始打造外部环境、包装卡阳形象,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县有关部门支持帮助,完成了美丽乡村和7.8公里乡村旅游公路建设。投入7000余万元,修建了18公里木栈道、山地自行车越野道、石子按摩徒步道、花海游泳区、房车露营基地,种植花卉苗木200余亩。通过垫资和企业担保形式为农户购买了农用拖拉机,成立了农机队。同时,重视把传统美德、乡村文明、文体活动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通过举办“田园拦隆口、美丽新卡阳”生态旅游节,制作展出卡阳村民“笑脸墙”,举办花儿王子演唱会、国际户外运动嘉年华等活动,极大增强了原生态旅游的文化气息,吸引了数十万人前来休闲旅游。“光卖‘洋芋酿皮’,有时一天就能挣三四百块,不用出去打工就能挣钱”,村民唐发财高兴地说。
农村实用人才:学本领 进市场 带头勤劳致富
随着乡村旅游的热度升温,“农家饭”“老酸奶”等正宗“土货”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也迅速唤起农民对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渴望与行动。“扶贫需扶技”,通过积极参加“雨露计划”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争创“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并享受扶持政策等,短时间内便培育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烹饪大厨”、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
农妇韩秀,为了做好“城里人”追捧的“青海老酸奶”,她进城学习制作技术、请教老人加工技巧,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验,终于取得成功。新鲜牛奶在清新空气和高原特有的低温低气压下发酵酝酿,成就了高山牧场地道的“小吃”,并成功注册为“韩秀酸奶”商标。每天手工制作的100碗酸奶,投入市场便销售一空,仅卖酸奶一项,一年的收入就达到2万多元。韩秀的成功立刻引来众多妇女纷纷效仿,“酸奶军团”增加到了12人,奶牛养殖户也从过去的三五家增加到20多家。33岁的马存,过去一直在城里饭馆打工,看到家乡的变化,他返回卡阳自任大厨办起了农家乐,通过选用农村自产的食材,尽可能少用调味品,用传统技艺烧制出的“酸辣里脊”“青海三烧”等当地菜品,“农家气”十足,色香味独到,深受游客欢迎。农家乐开办40多天,净利润就达到1万多元。看到马存的成功,许多村民不禁“眼热”“心动”,他们开始学习开始行动,结合自家的实际和特长优势搞起了农家乐、小吃店,目前,卡阳全村开办的农家乐已经达到35家,小吃店35户,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人,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到上游农产品生产和下游服务业供给的产业链之中。“靠养猪挣上了钱、盖上了大房”,贫困户廖发瑜逢人便讲自己的“养猪经”。
党政人才:抓党建 做服务 强化基层基础
西宁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注重发挥抓党建、懂政策的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抓手,通过建立“党员先锋”微信群、“和谐卡阳”农户微信群、手机短信群,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市委“两个绝对”要求及扶贫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牢牢把握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为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西宁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联点帮扶工作,协调了水泥、太阳能路灯、办公设备等,实施了道路硬化、监控探头、环保设施、文化礼堂、健身器材等等20多个建设项目,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了开展“两学一做”和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驻村工作队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十条措施”,用符合农村实际、适合党员特点的措施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推行《卡阳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同心扶贫先锋指数评比》等规章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制定践行《党员干部自我要求十条约束》,提出党员“带头不搞铺张浪费,婚丧嫁娶不准大操大力”“让村民通过我们认识党、拥护党、跟党走”,以严的标准、实的成效赢得了群众口碑。40多岁的杨兴忠,智力残疾,无人看护,生活问题一直是村里头疼的事情。经驻村工作队大力协调,在省级医院住院检查治疗后,住进了西宁市社会福利院,使他拥有了暖衣热饭的“后半生”。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在全村自来水主管道堵塞、群众吃不上水的时候,顶着烈日炽晒,连续几天带领工作队和自己的儿子跑遍山间找漏点,继而带动了党员和村民自发上山出工干活。当清凉的泉水重返农家时,群众的心里流淌着的,是满满的感激和幸福。
一年多来,贫困落后的卡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卡阳村也已小有名气,吸引了30多个省内外单位慕名前去观摩,《人民日报》《凤凰卫视》也作了相关报道。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卡阳景区也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说“生活在卡阳,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