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1992
来源: 日期:2021-04-12 浏览量: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
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道:“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这首曾风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歌曲把我们又带回到了20年前那个令人难忘、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春天……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的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巡视南方
在1992年的初春,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过两年多的剧烈动荡,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从国内形势来看,存在着右倾和“左”倾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于1979年、1982年、1987年、1989年进行了四次较量,斗争一次比一次激烈尖锐,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
“左”倾错误思想蔓延发展,十分活跃,突出表现在10个方面:一是否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二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得出错误的结论,提出两个中心论,认为“反和平演变”也是中心,否定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四是认为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认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六是认为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鼓吹“单干”;七是认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削弱了党的领导;八是认为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基本上是反社会主义的,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九是认为经济特区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而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桥头堡;十是认为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本是扼杀民族工业,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复辟资本主义的因素。
1989年以后,邓小平连续三年在上海过春节。中共上海市委曾以“皇甫平”的名义,将邓小平与上海市委领导人几次谈话的观点以文章的形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这几篇文章的题目是《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的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一些》、《改革开放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等等。然而,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一石击起千层浪。引起了某些人的强烈不满,有关部门还要追查这几篇文章的来头、后台老板,有的报刊还组织了文章要进行大批判。
正是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来势凶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决定以巡视南方,发表重要谈话这一重大举措,来扭转被动局面,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
邓小平在深圳视察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明确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代表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
邓小平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加速发展对于中国的必要性。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成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强调说:“经济发展得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环顾国际形势,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他也分析了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可能性,认为沿海地区完全有可能把经济速度搞的快一点,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的更快一点”。“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当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桎梏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就会起来革命,而革命的目的就是用暴力手段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他还提出加快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针。一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二是“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邓小平明确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是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特别注意避免“左”和右的错误。他强调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邓小平在武昌火车站与湖北省负责人谈话
2.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认为必须将社会主义本质与有些具体手段严格区分开来。长期以来,人们把本不属于本质内容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例如:指令性计划体制被奉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根本原则,成为区别于资本主义重要标志之一。邓小平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具体手段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以改革家的气魄和胆识,一语惊天地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解放生产力仍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因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还会有一些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他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允许两极分化现象产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重要标志,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邓小平还将社会主义本质同初级阶段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他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邓小平回答了在改革开放中长期困扰着人们思想的姓“社”姓“资”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一针见血地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明确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冲破了传统的“左”倾思想的严重束缚,将长期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前最大的思想观念障碍破除了,为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东方风来满眼春”,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报刊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情况的长篇通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犹如黄钟大吕一样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回响。新的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如滚滚春潮势不可挡,在整个中国奔腾涌动。
1992年3月9日至10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与会者认真学习讨论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一致认为邓小平的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建设,对开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会议就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部署。会议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勇于创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从3月到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召开会议,在深入领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基础上,讨论研究落实谈话的方案。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意见》在加快改革方面提出:要转换经营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加快物质、商业体制改革,深化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市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要求。《意见》在扩大开放方面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江口岸城市,逐步推进东北、西北,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的开放,形成周边对外开放的格局后还要继续办好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内陆对外开放步伐,省会城市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在有条件的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扩大开放领域,拓宽外贸形式。
全国各地形成了学习、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气腾腾的景象,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股市交易完全由市场引导。6月,国家科委、体改委决定在北京、沈阳等5个开发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以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分流等为重点,大胆进行试验。中央财政部决定在9个城市率先进行分税制改革,以取得经验,再行推广。8月,深圳股票交易所股票被大量抢购。9月,国家计委宣布,从1993年起,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将减少一半,国家计委直接管理的工农业出口计划指标将减少1/3以上。一系列改革措施纷纷相继出台,大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态势。
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南方和北方,东部、中部和西部,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互动效应,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一起喷射涌动。广东提出20年要赶上亚洲“四小龙”。上海则提出要赶超广东,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改革开放的新战略目标,以浦东开放为龙头,推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山东则提出“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000年看山东”的鼓舞人心的豪迈的口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湖南、宁夏、青海、贵州、云南、新疆、西藏、四川等地,也纷纷提出新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整个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浪潮迭起、奔腾汹涌的生动局面。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带来了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中共十四大召开
能不能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和困难面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召开中共十四大就提上了日程。
十易其稿的政治报告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十四大报告的起草,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为指导,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及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要求,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指导,报告起草小组很快写出了第一稿,报送中央。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报告第一稿进行讨论,参加常委会议的领导同志认为,第一稿从无到有,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报告的理论性、思想性需要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做出更明确更深刻的阐述,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层次要提高;改革开放14年的基本经验,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系统总结;要讲清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据此,报告起草小组又写出了第二稿、第三稿,不断进行修改加工。
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在历时7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了4次;政治局开会讨论了两次;江泽民同起草小组座谈了3次。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些领导还个别和起草小组谈了重要意见。
7月,根据中央政治局讨论时提出的要求和邓小平的重要意见,报告稿又进行了两次重要的修改。中央决定将第六稿印发到全国119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的党员负责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的党委负责人等3000多人,参加了对报告稿的讨论,每个单位都修改出了一个稿子。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委托中央统战部征求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的意见。起草小组还征求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作了450多处修改。
10月5日,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开幕。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拿到的报告已是吸收各方意见修改而成的第九稿。根据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的意见,2.6万多字的报告,又大大小小修改了170多处。
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开幕式上,十易其稿,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报告本终于摆在2000多位代表的面前。
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十四大正式开幕。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89人(出席开幕式1965人),特邀(1927年以前入党、并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代表46人(出席开幕式35人),代表了全国5100余万党员。
大会听取并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江泽民指出,为了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10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大会还通过了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这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会场外鼓掌的邓小平
早在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就写辞职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他的辞职请求。但是,直到11月9日全体中央委员同意了他的辞职之后,他才算是正式退休了。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这一天被废除了。
十四大开幕前一天新闻发布会上,数百名记者提出第一个问题是“邓小平是否出席本次大会?”当记者没有得到是与否的答案时,便反复提出这个问题,新闻发言人不得不5次重复地回答:“小平同志作为十四大特邀代表,已接受了邀请。”
12日上午9时,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收看十四大开幕电视转播时,不约而同地搜索邓小平的身影。然而,开幕式上,没有见到邓小平。在随后的会议期间也没有见到邓小平,闭幕式上也没见他出现。
其实,邓小平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关注十四大。十四大报告第四稿出来时,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仔细审阅,又用两个半天时间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十四大开幕那天,邓小平坐在家中电视机前,认真听了江泽民宣读的报告。结束时,邓小平满意地说:“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说着,就在电视机前鼓起掌来。19日上午,看到十四大胜利闭幕,选出新的领导机构时,他无限欣慰地说:“真是群情振奋!”邓小平打定主意:再次到前台走一趟。
那一天,会议已经闭幕。当红光满面的邓小平出现在大会堂宴会厅时,2000多名代表的掌声像海啸一般在大厅中回响。邓小平微笑着走了一圈,停下来和几个人握手,然后又走到中间,看看大家,对江泽民说了一句话:“这次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然后转过身去,摆一下手,在代表们深情的目光中离去。他没有再说“告别政治”这样的话,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这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十四大闭幕前后,海内外舆论给予广泛报道并高度评价,称这是20世纪末重要的历史事件,普遍认为邓小平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指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的繁荣稳定令世界为之震惊。一家海外报纸称:“中共十四大——跨世纪的伟大工程。”
十四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肩负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四大,是一次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这次大会与邓小平“南方谈话”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