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 日期:2022-05-15 浏览量: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草原上的民族团结宣讲活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统筹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今日之青海,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更深入人心。
固本培元
党的领导贯穿
民族工作全过程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海北藏族自治州二二一厂、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红军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海各族儿女在青海进行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政权、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
光荣的革命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青海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纲要和意见,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工作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实成员单位,确保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战略部署,在更高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决定》《关于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高规格召开表彰大会,全面开启了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新征程。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中,我省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动态管理机制,相继出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审命名办法》及相关测评指标……一系列制度办法的出台,为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培根铸魂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月26日,由省民宗委牵头组织、历时9年编纂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出版发行。作为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威工具书,词典的出版发行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涉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提高学习能力、畅通信息渠道、扩展交际范围、增强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对扩大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成立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设计制作各民族共享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形象LOGO标识,各市州建成8个主题教育展馆,156个主题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连续39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立特色宣讲队伍,编印民族团结宣传读本……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全省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
3月21日至25日,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市州统战部部长、民宗委主任,在省委党校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培训班,“通过学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有了更透彻的领悟,对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工作目标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自觉。”培训结束时,学员们深有感触地说。
一直以来,我省始终把思想教育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各级各类培训中。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典故事集》,出版《青海民族发展报告》蓝皮书、《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读本》,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同时,通过打造面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加强社会全员宣传教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我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最多的省。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加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厚植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民族团结之花才能绽放得更加鲜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编纂校本教材、创作校园歌曲,组织开展各族学生交流考察、手拉手行动,与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省市携手举办中小学夏(冬)令营,推动各民族学生增加交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孩子教育成长。
本固邦宁
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20年,全省42个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兑现了“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议上,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个曾经的脑山村搬迁到山下后,村民住上了土族风格的新房,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有了致富的产业。
班彦村、德吉村、边麻沟村……这些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落,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摘掉了“穷”帽子,各族群众过上了“曾经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省委省政府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加大对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千方百计扩大民族地区群众就业,下大力气办好民族地区教育,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系列项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重点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四级医联体,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持续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城乡低保实现全面覆盖,敬老院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拓展,落实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为抓手,打造各民族共享的经济新业态。从实际出发,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项目,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编制实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水平显著提升。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使之贯穿全省各领域工作的全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