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娄星区:把“八小时外”纳入干部考察范围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8-04-22    浏览量:

“业余时间干什么?是否孝敬双亲?邻里是否和睦?”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却成了干部考察的“大问题”。

领导干部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湖南娄底市娄星区探索把区管干部“八小时外”生活纳入干部考察范围,将私德表现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实现“领导干部的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就跟踪到哪里”,有效消除监管盲区。

考察“下班后”,如何能做到听民意、察实情?怎样来补齐干部考察不足?怎样促进树立良好用人导向?

关注“八小时外”,立体描绘领导干部生活中的表现

“大妈您好,认识朱焕华吗?跟我们聊聊他这个人吧!”娄星区委组织部考察组走访多名群众,收集邻里对娄星区人民法院涟滨法庭副庭长朱焕华的道德品行评价。随后,考察组敲开朱焕华的家门,与他的妻子拉家常,了解他的家庭关系和生活作风。

“梳理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朱焕华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无不良嗜好,在邻里中口碑好、威望高。”娄星区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聂慧明参与了这次考察,她介绍说,朱焕华的“八小时外”表现被评为“优秀”。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然而组织部门以往考察识别干部时,更关注工作能力,对工作之外的情况了解较少。少数干部道德品行缺位,圈内圈外两种表现、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八小时内外两个样子……去年初,娄星区委组织部下发方案,启动对全区科局级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考察。

根据区委组织部下发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实施方案,近1000名区管领导干部要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与此同时,组织部门对干部生活中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内容包括邻里、社区等信息。

从去年7月开始,区委组织部成立6个考察组,走访近6000名群众,考察全区干部,进社区、访邻里,走访社区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邻居及干部配偶,全方位、立体式地还原领导干部在生活中的表现。

“个人品德修养,折射出领导干部的为官‘底色’,我们紧扣家庭圈、邻里圈、社会圈,将考察触角延伸到干部家庭和社区,让‘紧箍咒’管住‘下班后’。”娄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寄忠说,“八小时外”考察的关键一步,就是摸清区管干部“家底”。

考察在工作日晚上和双休日进行,考察对象全程回避

“是否孝敬长辈、是否恶意欠缴物业管理费、是否为社区发展出力……这些貌似微不足道的琐事,成为‘八小时外’考察的‘大事’。”娄星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审查室主任肖菊英说。

考察主要在双休日和工作日的晚上进行,分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具体内容包括家庭关系、生活作风、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孝敬父母、邻里关系、品行修养、社会责任、经济状况等方面。为了确保听民意、察实情,考察对象必须全程回避。

“考察结果成为干部提拔、任用和交流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娄星区委组织部干部室主任姜润泽介绍,考察结果分为优秀、好、一般、差等4个档次,纳入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在去年开展的“摸底”考察中,共有50名干部被评定为“优秀”档次,7名干部被评定为“差”档次。去年调整干部时,娄星区运用此次考察结果,对“八小时外”评定为“优秀”的14名干部给予重点关注和提拔,两名评定为“差”的干部被调离领导岗位。

德行合一的干部比比皆是。彭海燕的妻子患有严重眼疾,多年来他精心照料,家庭事业两不误。在“八小时外”考核中,他被评定为“优秀”档次,职务由长青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晋升为长青街道党工委书记。娄星区委统战部干部肖娇文,一直居住在没有物业的居民小区,她每天都会将居住的单元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考核中,她也被评为“优秀”。

但仍有少数干部在小事小节上失守。被评定为“差”档次的干部,组织部门提醒谈话、限期改正,当年不得评优评先。

监督常态化,重点紧盯各单位“一把手”

“‘八小时外’考察对干部立体‘画像’,让考察监督不打烊、无死角。”王寄忠说,组织部门更加全方位地掌握领导干部各方面情况,提高了“识人用人”的准确性。

“有压力!”“今后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娄星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室主任唐固看来,这套考察举措,倒逼着大家内外如一、修身养德。

“这样的考察能选出真正的好干部。我很欢迎,愿意参与监督。”在一次考察访谈中,6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邓国雄竖起大拇指。

“八小时外”考察不仅让群众拍手叫好,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娄星区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张水锋表示,这一考察促使干部邻里关系更融洽,拉近党群干群距离。“八小时外”考察,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的有效作用,能及早发现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实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

据王寄忠介绍,“八小时外”考察将成为常态。娄星区已下发“八小时外”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每届内将举行两次大规模的集中考察,届中对单位“一把手”和重点岗位负责人进行日常考察。对于拟新提拔的区管干部,“八小时外”考察将成为必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