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如何为基层“减负”?

来源:秘书工作    日期:2018-11-12    浏览量:

  前不久有则报道,有基层干部反映“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引起较大反响。新形势下,督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应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着力提高督查工作质效。笔者总结,要从九个方面为基层“减负”。

  1、提高政治站位,避免就督查抓督查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抓督查、促落实面对较复杂的情况。

  督查人员首先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讲政治、顾大局。要清醒认识所肩负的职责使命,不能简单地就督查而督查,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两个坚决维护”,把讲政治贯穿到督查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学懂弄通悟透,用以指导推动督查实践。

  2、强化统筹整合,避免层层督查

  实际工作中,被督查单位往往赶在上级督查之前开展一次全面督查,以便及时查漏补缺、顺利“过关”,这就演变为层层督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同时,各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项督查也不少,容易导致扎堆督查、多头督查、重复督查。对此,需要加强统筹、科学整合,减数量、提质量,实现有效“瘦身”,真正为基层“减负”。

  3、抓关键环节,避免空喊口号

  坚持问题导向是督查工作的重要原则。督查人员应善于“望闻问切”,炼就“火眼金睛”,抓住关键环节、找准突出问题,善于从具体问题中发现普遍性、根源性问题,探求其中的缘由和规律。要敢于“唱黑脸”、不怕得罪人,对已经掌握的问题及时指出,既向被督查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又能拿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同时为领导决策提出合理建议。

  4、持续跟踪问效,避免虎头蛇尾

  督查重在突出实效。有的督查开展前认真制定了方案,也开展了比较扎实的实地督查,向被督查单位反馈了意见、提出了整改要求,但究竟整改落实得如何,没有及时跟踪督查问效。有的督查甚至走一圈就算完成任务,既不认真梳理情况,也不及时向领导报告,不进行任何方式的通报,后期不管不顾。这样的督查只能让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督查人员必须持续跟踪问效,让工作形成闭环,避免虎头蛇尾,使督查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5、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过分注重留痕

  督查中查阅相关文件、方案、台账很有必要,但如果动辄就列出几十项资料清单,把精力全部放在查记录、查签字、查佐证照片、查责任书等方面,就容易误导基层将大量功夫下在准备“精美”资料上。

  “足不出户”打电话、发通知、收情况、查资料是搞不好督查的,资料再齐全也不完全代表工作落实得好。督查人员应更多深入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地气,力求了解掌握全面、深层次的情况,实现精准督查。

  6、严肃督查问责,避免通报模糊虚化

  有的督查人员碍于情面、有顾虑,撰写督查通报时往往好的说得多、差的说得少,说经验做法、亮点特色“点名道姓”,提存在问题、薄弱环节“含糊其辞”。这样的通报违背了督查工作的初衷,甚至违反了工作纪律。要发挥好督查工作的“利剑”作用,严肃督查纪律,决不能徇私。只要将问题弄准,有充分的证据支撑,即使发批评通报也不必担心被质疑,严肃通报的氛围一旦形成,大家自然就接受了。“点名”点得准,会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力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7、始终谦虚谨慎,避免态度高高在上

  督查人员应自始至终做到谦虚低调、谨言慎行,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口大气粗。要多体察基层的难处、倾听群众的呼声,坚持在授权范围内行事,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树立督查工作的权威,赢得基层的真心认可。

  8、不断加强学习,避免外行指导内行

  督查工作涉及党委、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如果督查人员不注意加强学习,“两眼一抹黑”去督查,就很容易导致“外行指导内行”。这就对督查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督查人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政策,掌握相关工作要点,这样才能“入行”“在行”“督有所长”,真正做到督到点子上、查到要害处。

  9、多为基层着想,避免轻易扩大问责

  中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作为督查人员,不仅要切实发挥好督查“利剑”作用,严格开展督查,同时也要多为基层着想,把握问题的症结,体谅基层干部的难处,注意区别工作失误和落实不力,不能不管不顾一味问责,甚至随意扩大问责。

  对基层来说,督查是外力,而做好工作的关键在于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因此要注意保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