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不可不知的八大“暗语”

来源:我是公务员    日期:2020-04-01    浏览量:

1.开会时的“便装”

  在机关,尤其是党政机关工作,一些比较正式的会议、活动场合,需要穿正装,有时则会专门要求着便装。

  其实,机关里的正装,一般男士特指穿西装系领带,女士则为颜色和款式较为庄重的职业套装。

  正式场合的便装,一般男士特指衬衣配夹克衫,女士则为颜色和款式可以略微活泼的职业套装。

  一些正式场合,要求着便装,主要是为了适当缓解或稀释过于庄重严肃的气氛,暗示参会人要重视但不要过于拘谨。

  但是,如果你穿着家居服、休闲服、冲锋衣、超短裙之类过于随便的服装去参会,那就超越了这种限度。

  可能被会议主办方认定不够尊重,有故意炒作、拉低层次、破坏氛围、混淆格调的嫌疑。所以,很多高端社交场合,门口都会提醒一句:“衣衫不整者,禁止入内!”

2.批示里的“研酌”

  机关里的一些文件,领导时常会批示有关部门“研酌”。研,即研究、研判;酌,即考虑、度量。

  研酌,放到一块,从字面理解,不就是研究考虑一下吗,看起来似乎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并不尽然。笔者认为,机关领导批示的“研酌”有其特定的含义,那就是必须对相关内容全面审慎研究后,提出意见答复领导。

  笔者听某省一个机关处长讲,有一次,他们厅接到了省领导的一个批示件“请研酌”。他们全处同志认真讨论研究后,认为此事建议合理、方向正确,应该予以扶持。

  就写了报告上报厅领导审签,结论是:综合研究认为,此事可行,应予以积极推进。

  厅长看完后,把他叫过去批评说:“你这弄的是个啥玩意?!既然可行,就赶紧把措施、建议、方案提出来。不然,还让省领导帮我们去想如何抓落实吗?!”

  看来,对于领导批示的“研酌”,光简单提出研究结论还不行,还必须针对具体事项,拿出实打实的建议。

  对于暂时不可行的,要详细说明理由,指出具体障碍在哪里;对于确实可行的,要拿出抓落实的具体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

3.电话里的“放心”

  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我们要尽快抓落实,这是基本原则。

  但总有一些事项,由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并不能很快办结。对于这样的事,我们应该及时告知领导进度。

  不然,领导主动找上门来问,实际就已经表示对你的办理进度不满了。

  由此可见,领导电话里的“放心”,其实是“不放心”,甚至还暗含有督促批评的意思。

4.表扬后的“不足”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都不喜欢谈不足。

  每次人事部门考察干部,在民主测评谈话时,惯例都会问这个干部“优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不足?”

  我们往往能够说出一大堆优点,对不足则往往轻描淡写、一掠而过。有时,人事部门的同志,紧紧揪住不放,我们才会象征性地说上那么一句两句。

  这一句两句不足,对人事部门而言,其实分量很重。

  一位长期在国企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他们每次出去考察分公司经理,领导为了节省时间,总会说:“优点就不说了。把了解到的不足,告诉我就行!”

5.私下里的“训斥”

  在机关工作,离领导近,领导一般要求都比较高。

  包括办文办会办事的规范度、严谨度以及执行力度。因此,挨训是常有的事。

  经受不住批评,不从批评里面醒悟,就很难真正成长。

  一些同志,心理比较脆弱。面对领导批评,就像俄国作家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里所写的那样,惴惴不安、郁郁难抒,以至于成了心病。

  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我们都想被领导赞赏和表扬,但其实批评和训斥才应该是工作常态。

  因为,你做得对,那是工作常态,领导不会一直表扬。你做得不对,领导才会出面批评,这是由领导本身的监督指导职责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领导愿意私下批评甚至训斥你,一则是已经给你留了情面,二则最起码没有拿你当作很外气的人。其实,你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在领导眼里,你属于还有继续提升空间的那一类人。

6.没头脑的“赞扬”

  对于我们在一项工作上的辛苦努力,领导有时会给予肯定或赞赏。这既是领导艺术,也是工作方法。

  但还有一些情况下,领导突然没头脑的赞扬,会让我们感到困惑不解、诚惶诚恐,以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笔者认为,对这类没头脑的赞扬,应区别对待。如果,你是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刚刚被提拔的干部,大多情况下,领导赞扬只是一种期许,意思是好好干吧,路还长着呢?!

  如果,你正在提拔晋升的节骨眼上,领导突然没头脑的赞扬,也许就比较意味深长。这句话,其用意也许主要在于鼓劲或暗示:好好干吧,我比较看好你,这次你比较有戏!

  如果,你刚刚经历遭遇一次职务晋升或办事不利的挫折,心里正戚戚然。这时候,领导突然没头脑的赞扬,兴许意思在于安慰和提醒:好好干吧!以后还有机会。再这样沉沦下去,耽误了工作,可不太好,好自为之吧。

7.不经意的“提醒”

  有时,领导会在一些看似非正式的场合或不经意的情况下,给我们一些善意的提醒。

  甚至是泼个冷水、打个预防针,类似于扯扯袖子、咬咬耳朵。

  这些提醒,要么是个人的生活细节,要么是工作的规则程序,要么是你听不到的不同声音。愿意给你提醒的领导,一般都是属于经验丰富、情商较高的领导。

  这种提醒,体现的是高明领导艺术,释放出的是关心爱护下属的温情信号。因为,相对于出事之后的训斥、补救或处罚,这种属于预防性质的提醒无疑更弥足珍贵。

  这种提醒,针对的一般都是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事,只是潜在隐患和威胁。这个时候,出面进行提醒,能够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也就最大程度顾及了我们的尊严面子,最大限度避免了事态恶化,也无疑会最大力度地保护下属。

  心有灵犀者,应该立马心领神会,立行立改。但如果,你对领导的提醒,充耳不闻、满不在乎,或者故意抵赖、十分厌烦。那在领导眼里,你也就失去了挽救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对于别人的善意提醒或谏言,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敬畏之心,也就注定做不到行有所止。

8.领导作的“修改”

  现在,机关领导都配有秘书班子,领导独自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

  一般都是,领导提个思路,或者写个提纲,口授写作意图,由“材料长”带一众人马拿出初稿,交给领导审定。

  一些重要文稿,中间过程会几经反复。在这个反复过程中,领导会对文章的框架、内容、标题或个别字句提出意见,有时还亲手进行修改。

  有的领导非常谦虚客气。改完之后,还写上一句:“稍作修改,仅供参阅!”

  对这些领导亲自作出的修改,脑子正常的人,都清楚这些才是领导的真实意图。

  如果是原则性意见,就应该重新起草、补充或修订;对于个别字句上的修改,除了明显技术性错误,都必须不折不扣、完完整整被吸收到文稿之中。

  有时候,领导加的这句话,或许逻辑不通,或许重复累赘,但都没有关系。重要的,这是领导的原意。一些存疑的地方,还要通过与综合材料部门进行沟通核实。

  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凡领导亲自修改的地方,一定是领导认为意有不足、需要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地方。

  事实上,捕捉到了领导意图,干工作就有了更加明确精准的方向,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最后明言。机关“暗语”,是领导带有暗示性的话语或举动。不是黑话,不要偏颇,不要歪曲,不要滥用。观者诸君,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生力量,了解这些“暗语”以作参考可以,生搬硬套就大可不必。因为现实生活,远比这些前人总结出的经验,更加丰满、具象和多变。保持一颗初心,以不变应万变,才会走得更加从容和淡定。